某省医院科学院的网络安全建设整改方案
某省医院科学院网络安全建设整改方案
1. 背景
1.1. 项目 背景
某省医院科学院 (以下简称: 某省医院科学院 )目前已根据卫生部《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依照 2 018 年 6 月 2 7 日 公安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等保 2.0 要求) 、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等标准,对 某省医院科学院 的 核心业务——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了等级保护定级, 初步 定 级为 三级,并按信息系统编制定级报告和定级备案表,将定级材料提交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作为受到***高度认可的民营企业中的“国家队”, 我公司肩负着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重任,以自主创新的威胁检测防御技术为 某省医院科学院 提供符合等保建设要求的综合网络 安全产品和服务,推动积极防御、威胁情报与架构安全、被动防御的有效融合,达成有效防护、高度自动化和可操作化的安全业务价值。我们将通过整合 前端的产品、服务能力与后端的分析、情报能力,形成一个整体的等保三级建设整改 方案,帮助 某省医院科学院 提升安全防护水平,有效应对高 级、复杂网络安全威胁。
某省医院科学院 邀请了具有等级保护测评资质的单位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了测评,按照相关标准得出等级保护差距及整改建议。 我公司 将根据 等保 2 .0 标准 、 《信息系统安 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等,结合 “黑龙江省卫生厅文件(黑卫发【 2013 】 84 号)《关于印发三甲医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及《 某省医院科学院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报告》,针对 某省医院科学院 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差距,明确信息系统安全整改需求,制订 某省医院科学院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整改建设方案。
1.2. 项目 建设 目标
本项目的建设目标主要是根据等级 保护相关要求与规定, 通过等级保护技术体系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使得 某省医院科学院 的安全建设整改方案最终既可以满足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又能够全方面为 某省医院科学院 的业务系统提供立体、纵深的安全保障防御体系,保证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保护能力。
本次等级保护整改建设将完成以下目标:
1 、 以 某省医院科学院 信息系统现有基础设施为基础,建设并完成满足等级保护三级系统基本要求,确保 某省医院科学院 的整体信息化建设符合相关要求并迈向新的台阶。
2 、 建立完善的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建立满足三级要求的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3 、 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信息安全工作组,拟定实施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具体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确保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顺利实施。
4 、 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制定各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重要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和执行记录文档。
1.3. 项目 建设 法律 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 017.06.01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 2 018.06.27
● 《 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 《 GB/T 22239-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 《 GB/T 22240-2008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 《 GB/T 25058-2 01 0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
● 《 GB/T 25070-2 01 0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 《 GB/T 28448-2 01 2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 《 GB/T 28449-2 01 2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
● 黑龙江省卫生厅文件(黑卫发【 2013 】 84 号)《关于印发三甲医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 某省医院科学院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测评报告 》
2. 现状 分析
2.1. 业务现状
目前,现有医院核心业务系统部署在 门诊 楼 2 楼 机房。 核心 业务 系统通过核心交换机与医院各终端进行通讯。核心业务 系统与院内各终端之间通讯 当前 无任何安全防护设备。 在核心 交换机上部署了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库审计系统 , 能够对入侵时间进行检测和分析。内网 终端 部署了终端安全管理系统,能够 防止 非法 使用 USB 、 光驱等设备。 医保 等外联 单位 通过防火墙 接入内网 。
2.2. 威胁分析
对标等保 2 .0 最新要求 , 以及等保三级信息系统安全通用要求 指出, 某省医院科学院 在 技术层面 和管理层面 分别存在如下威胁和隐患 :
2.2.1. 技术层面
2.2.1.1. 物理 和环境 安全 存在问题
1)两个机房均未对进出人员进行记录。
2) 1 号楼机房未按功能划分区域进行管理,未设置物理隔离装置,未单独划分重要功能区域。
3) 1 号楼机房设备或主要部件未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4) 1 号楼机房和门诊楼机房均未对介质分类标示存储。
5) 1 号楼机房未部署防盗报警系统。
6) 1 号楼机房和门诊楼机房均未部署监控报警系统。
7) 1 号楼机房和门诊楼机房均未部署自动消防系统。
8) 1 号楼机房未采取区域隔离防火措施,两个机房均未将重要设备与其他设备隔离开。
9) 1 号楼机房和门诊楼机房底部均未铺设防水检测元件,不能够进行防水监控与报警。
10) 1 号楼机房和门诊楼机房安装的空调均不具备湿度自动调节功能。
2.2.1.2. 网络 和通信 安全存在问题
1) 整体 网络结构 :
a)医院信息系统网络中部署了网御入侵检测和网御数据库审计系统,能够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但不能实现清除功能。
b)未在网络边界处部署访问控制设备,未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c)系统未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 / 拒绝访问的能力。
d)系统没有对网络中信息内容进行过滤,未能实现对应用层 HTTP 、 FTP 、 TELNET 、 SMTP 、 POP3 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e)未设置会话超时断开策略。
f)未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g)未采取任何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
h)系统没有对单个用户的受控系统资源访问进行控制。
2) 核心交换机: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登录用户存在弱密码。
d)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e)使用 telnet 方式进行远程管理,不能够有效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f )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3)门诊接入交换机 5 :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登录用户存在弱密码。
d)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e)使用 telnet 方式进行远程管理,不能够有效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f)只设置了超级管理员,未能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g)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4)门诊接入交换机 7 :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登录用户存在弱密码。
d)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e)使用 telnet 方式进行远程管理,不能够有效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f)只设置了超级管理员,未能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g)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5) 汇聚交换机: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登录用户存在弱密码。
d)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e)使用 telnet 方式进行远程管理,不能够有效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
f)只设置了超级管理员,未能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g)交换机不能够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报表,也未使用第三方审计设备。
h)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6) 1 号楼接入交换机: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登录用户未修改默认密码。
d)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e)使用 telnet 方式进行远程管理,不能够有效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f)只设置了超级管理员,未能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g)交换机不能够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报表,也未使用第三方审计设备。
h)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7) 2 号楼接入交换机: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d)使用 telnet 方式进行远程管理,不能够有效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e)只设置了超级管理员,未能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f)交换机不能够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报表,也未使用第三方审计设备。
h)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8) 网御数据库审计系统 :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登录用户存在弱密码。
d)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e)使用 telnet 方式进行远程管理,不能够有效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f)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9) 网御入侵检测系统 :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d)只设置了超级管理员,未能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e)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10) 网御多功能安全网关 :
a)未启用登录地址范围限定。
b)未对同一用户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c)未设定登录失败处理策略。
d)只设置了超级管理员,未能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e)只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用户和普通用户,未设置审计管理员账户,不能避免审计记录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1 1 ) 无 网络日志留存 设备和技术手段:
未落实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违法犯罪活动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六个月以上的要求 ,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无法 追溯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2.2.1.3. 设备和计算 安全存在问题
1)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器 1 :
a)密码复杂度策略设置不合理,密码长度最小值应设定为 8 位,最长使用期限最多应为 30 天。
b)系统未开启登录失败处理功能。
c)系统开启了不必要的默认共享。
d)操作系统管理员账户 administrator 未更名。
e)系统审计策略未开启。
f)未安装入侵防范系统 , 不能够检测服务器被入侵行为并报警,也不能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
g)系统未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
h)未对允许登录终端的网络地址范围进行限定。
2)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器 2 :
a)系统密码复杂度策略未开启。
b)系统未开启登录失败处理功能。
c)系统开启了不必要的默认共享。
d)操作系统管理员账户 administrator 未更名。
e)系统审计策略未开启。
f)未安装入侵防范系统 , 不能够检测服务器被入侵行为并报警,也不能对重要程序的完整性进行检测。
g)系统未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
h)未对允许登录终端的网络地址范围进行限定。
3)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服务器 1 数据库:
a)系统密码复杂度策略未开启。
b)系统未开启登录失败处理功能。
2.2.1.4. 应用 和数据 安全存在问题
1 、应用安全
1) 医院信息系统:
a)系统无密码复杂度设置功能。
b)系统未创建不同用户,并授予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未形成用户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c)系统未采用校验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d)系统不具有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不能够自动保护当前所有状态,不能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
e)系统一方未作出任何响应,系统不会自动登出。
f)系统未对用户访问的资源分配最大和最小限额。
2 、 数据安全
a)系统不能够检测到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
b)系统不能实现异地数据备份功能。
c)系统未采用冗余技术设计网络拓扑结构,不能避免关键节点的单点故障。
d)系统未提供主要网络设备、通信线路和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冗余,不能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2.2.2. 管理层面
2.2.2.1. 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1 )未成立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及小组领导、成员单位联系方式;
2 ) 未 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记录表单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2.2.2.2. 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存在问题
管理机构问题 :
1)信息安全相关岗位未设置多人共同管理。
2)未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未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3)未建立外联单位联系 人和联系方式的 列表。
4)未制定安全检查表格,未形成安全检查报告。
人员问题 :
1 ) 未对调离人员签署保密协议进行要求。
2 ) 未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及安全认知的考核。
3 ) 未针对不同岗位进行信息安全相关培训,无培训记录。
4 ) 未对外保运维 服务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和离岗要求。
2.2.2.3. 安全 建设管理 存在问题
源代码未交付,也未对可能存在的后门进行审查。
2.2.2.4. 安全 运维 管理 存在问题
1)数据未进行异地存储,目前都是本地存储。
2)未建立变更控制申报及审批文件流程制度。
3)未建立系统变更及恢复流程文件。
4)未对数据恢复过程制定相关制度。
5)未定期执行数据恢复程序,未对备份机制有效性进行检查。
6)未对安全事件管理和处置进行规定。
7)未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
8)未制定安全事件报告、 响应处理程序。
9)未 制定应急 预案和定期开展应急 演练 ,对应急响应时效无相关说明 。
1 0 ) 未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 。
1 1 ) 未建立外部服务责任分包制度 。
3. 需求 分析
3.1. 等保三级信息系统 安全建设的 基本 要求
安全等级保护对象是指等级保护工作中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工控系统等;安全等级保护对象根据其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级。
第一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第二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
第三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
第四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第五级,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
为了适应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工业控制等新技术、新应用情况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 根据 2017 年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 GB/T 22239-2008 进行修订, 修订版名称为《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2239.1 》。 修订的思路和方法是针对移动互联、云计算、 大数据、物联网和工业控制等新技术、新应用领域提出扩展的安全要求。其中对等保三级安全要求具体如下:
一 、 技术要求
3.1.1. 物理和环境安全
1. 物理位置选择
本项要求包括:
a) 机房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b) 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2. 物理访问控制
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2 - 1. 防盗窃和防破坏
本项要求包括:
c) 应将机房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d) 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
e) 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2- 2. 防雷击
本项要求包括:
f) 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g) 应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例如设置防雷保安器或过压保护装置等。
2- 3. 防火
本项要求包括:
h) 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i) 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j) 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2- 4. 防水和防潮
本项要求包括:
k)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l)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m) 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2- 5. 防静电
本项要求包括:
n) 应安装防静电地板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o) 应采用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例如采用静电消除器、佩戴防静电手环等。
3. 温湿度控制
机房 应设置 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4. 电力供应
本项要求包括:
p)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q)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r) 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5. 电磁防护
本项要求包括:
a)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
b) 应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
3.1.2. 网络和通信安全
1. 网络架构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 应保证 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
c)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d)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没有边界防护措施;
e) 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2. 通信传输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采用校验码技术 或加解密技术 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
b) 应采用加解密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敏感信息字段或整个报文的保密性 。
3. 边界防护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防护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
b)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限制或检查;
c) 应能够对内部用户 非授权 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限制或检查;
d) 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确保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防护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4. 访问控制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b) 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c) 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 / 拒绝数据包进出;
d)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 / 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e)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内容的访问控制。
5. 入侵防范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和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c) 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未知的新型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分析;
d)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 IP 、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6. 恶意代码防范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7. 安全审计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
d) 审计记录产生时的时间应由系统范围内唯一确定的时钟产生,以确保审计分析的正确性 ;
e) 应能对远程访问的用户行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行为等单独进行行为审计和数据分析。
8. 集中管控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划分出特定的管理区域,对分布在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控;
b) 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对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
c) 应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
d) 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
e) 应对安全策略、恶意代码、补丁升级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
f) 应能对网络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行识别、报警和分析。
3.1.3. 设备和计算安全
1. 身份鉴别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
b)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c) 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d) 应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2. 访问控制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号和权限;
b) 应重命名默认账号或修改默认口令 ;
c) 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号,避免共享账号的存在;
d) 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
e)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
f) 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
g) 应对敏感信息资源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3. 安全审计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 应对审计进程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中断;
e) 审计记录产生时的时间应由系统范围内唯一确定的时钟产生,以确保审计分析的正确性 。
4. 入侵防范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b) 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c)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d) 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e) 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节点进行入侵的行为,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5. 恶意代码防范
应采用免受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或采用可信计算技术建立从系统到应用的信任链,实现系统运行过程中重要程序或文件完整性检测,并在检测到破坏后进行恢复。
6. 资源控制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限制单个用户或进程对系统资源的最大使用限度;
b) 应提供重要节点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c) 应对重要节点进行监视,包括监视 CPU 、硬盘、内存等资源的使用情况;
d) 应能够对重要节点的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3.1.4. 应用和数据安全
1. 身份鉴别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
b) 应提供并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多次登录失败后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c) 应强制用户首次登录时修改初始口令;
d) 用户身份鉴别信息丢失或失效时,应采用鉴别信息重置或其他技术措施保证系统安全;
e) 应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鉴别。
2. 访问控制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号和权限;
b) 应重命名默认账号或修改这些账号的默认口令;
c) 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号,避免共享账号的存在;
d) 应授予不同账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e)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
f) 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记录或字段级;
g) 应对敏感信息资源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3. 安全审计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d) 应对审计进程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中断;
e) 审计记录产生时的时间应由系统范围内唯一确定的时钟产生,以确保审计分析的正确性 。
4. 软件容错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b) 在故障发生时,应能够继续提供一部分功能,确保能够实施必要的措施;
c) 应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当前所有状态,保证系统能够进行恢复。
5. 资源控制
本项要求包括:
a) 当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
b) 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c) 应能够对单个账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d) 应能够对并发进程的每个进程占用的资源分配最大限额。
6. 数据完整性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采用校验码技术 或加解密技术 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b) 应采用校验码技术或加解密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 。
7. 数据保密性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采用 加解密技术 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
b) 应采用 加解密技术 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
8. 数据备份恢复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b) 应提供 异地 实时备份功能 ,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 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
c) 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9. 剩余信息保护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b) 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10 . 个人信息保护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b) 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二、 管理要求
3.1.5. 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
1. 安全策略
应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说明机构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
2. 管理制度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类管理内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b) 应对要求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执行的日常管理操作建立操作规程;
c) 应形成由安全策略、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记录表单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3. 制定和发布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
b) 安全管理制度应通过正式、有效的方式发布,并进行版本控制。
4. 评审和修订
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和审定,对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3.1.6. 安全管理机构 和人员
1. 岗位设置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成立指导和管理信息 安全工作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其最高领导由单位主管领导委任或授权;
b) 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设立安全主管、安全管理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岗位,并定义各负责人的职责;
c) 应设立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岗位,并定义部门及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
2. 人员配备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
b) 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不可兼任。
3. 授权和审批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根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审批部门和批准人等;
b) 应针对系统变更、重要操作、物理访问和系统接入等事项建立审批程序,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审批过程,对重要活动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c) 应定期审查审批事项,及时更新需授权和审批的项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等信息。
4. 沟通和合作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加强各类管理人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以及信息安全职能部门内部的合作与沟通,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协作处理信息安全问题;
b) 应加强与兄弟单位、公安机关、各类供应商、业界专家及安全组织的合作与沟通;
c) 应建立外联单位联系列表,包括外联单位名称、合作内容、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信息。
5. 审核和检查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定期进行常规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系统日常运行、系统漏洞和数据备份等情况;
b) 应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有安全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安全配置与安全策略的一致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c) 应制定安全检查表格实施安全检查,汇总安全检查数据,形成安全检查报告,并对安全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6. 人员录用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 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背景、专业资格和资质等进行审查, 对其所具有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
c) 应与被录用人员签署保密协议,与关键岗位人员签署岗位责任协议。
7. 人员离岗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及时终止离岗员工的所有访问权限,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供的软硬件设备;
b) 应办理严格的调离手续,并承诺调离后的保密义务后方可离开。
8 . 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并告知相关的安全责任和惩戒措施;
b) 应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岗位操作规程等进行培训。
9 . 外部人员访问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在外部人员物理访问受控区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全程陪同,并登记备案;
b) 应确保在外部人员接入网络访问系统前先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由专人开设账号、分配权限,并登记备案;
c) 外部人员离场后应及时清除其所有的访问权限;
d) 获得系统访问授权的外部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不得进行非授权操作,不得复制和泄露任何敏感信息。
3.1.7. 安全建设管理
1. 定级和备案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以书面的形式说明保护对象的边界、安全保护等级及确定等级的方法和理由;
b)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技术专家对定级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
c) 应确保定级结果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d) 应将备案材料报主管部门和相应公安机关备案。
2. 安全方案设计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根据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
b) 应根据 保护对象 的安全保护等级及与其他级别 保护对象 的关系进行安全整体规划和安全方案设计,并形成配套文件;
c) 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安全专家对 安全整体 规划及其配套文件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审定,经过批准后才能正式实施。
3. 产品采购和使用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信息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
b) 应确保密码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主管部门的要求;
c) 应预先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产品的候选范围,并定期审定和更新候选产品名单。
4 . 软件开发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受到控制;
b) 应制定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c) 应制定代码编写安全规范,要求开发人员参照规范编写代码;
d) 应确保具备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并对文档使用进行控制;
e) 应确保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安全性进行测试,在软件安装前对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进行检测;
f) 应确保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发布进行授权和批准,并严格进行版本控制;
g) 应确保开发人员为专职人员,开发人员的开发活动受到控制、监视和审查。
5. 外包软件开发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软件交付前检测软件质量和其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
b) 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文档和使用指南;
c) 应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和隐蔽信道。
6. 工程实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
b) 应制定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安全工程实施过程;
c) 应通过第三方工程监理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
7. 测试验收
本项要求包括:
a) 在制订测试验收方案,并依据测试验收方案实施测试验收,形成测试验收报告;
b) 应进行上线前的安全性测试,并出具安全测试报告。
8. 系统交付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制定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
b) 应对负责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c) 应确保提供建设过程中的文档和指导用户进行运行维护的文档。
9. 等级测评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定期进行等级测评,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
b) 应在发生重大变更或级别发生变化时进行等级测评;
c) 应选择具有国家相关技术资质和安全资质的测评单位进行等级测评。
10 . 服务供应商选择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服务供应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 应与选定的服务供应商签订相关协议,明确整个服务供应链各方需履行的信息安全相关义务 ;
c) 应定期监视、评审和审核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并对其变更服务内容加以控制。
3.1.8. 安全运维管理
1. 环境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机房安全,对机房出入进行管理,定期对机房供配电、空调、温湿度控制、消防等设施进行维护管理;
b) 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对有关机房物理访问,物品带进、带出机房和机房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
c) 应不在重要区域接待来访人员和桌面上没有包含敏感信息的纸档文件、移动介质等。
2. 资产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编制并保存与保护对象相关的资产清单,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b) 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管理,根据资产的价值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
c) 应对信息分类与标识方法作出规定,并对信息的使用、传输和存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3. 介质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介质存放在安全的环境中,对各类介质进行控制和保护,实行存储环境专人管理,并根据存档介质的目录清单定期盘点;
b) 应对介质在物理传输过程中的人员选择、打包、交付等情况进行控制,并对介质的归档和查询等进行登记记录。
4. 设备维护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对各种设备(包括备份和冗余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b) 应建立配套设施、软硬件维护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其维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明确维护人员的责任、涉外维修和服务的审批、维修过程的监督控制等;
c) 应确保信息处理设备必须经过审批才能带离机房或办公地点,含有存储介质的设备带出工作环境时其中重要数据必须加密;
d) 含有存储介质的设备在报废或重用前,应进行完全清除或被安全覆盖,确保该设备上的敏感数据和授权软件无法被恢复重用。
5. 漏洞和风险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安全漏洞和隐患,对发现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进行修补或评估可能的影响后进行修补;
b) 应定期开展安全测评,形成安全测评报告,采取措施应对发现的安全问题。
6. 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划分不同的管理员角色进行网络和系统的运维管理,明确各个角色的责任和权限;
b) 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账号管理,对申请账号、建立账号、删除账号等进行控制;
c) 应建立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策略、账号管理、配置管理、日志管理、日常操作、升级与打补丁、口令更新周期等方面作出规定;
d) 应制定重要设备的配置和操作手册,依据手册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和优化配置等;
e) 应详细记录运维操作日志,包括日常巡检工作、运行维护记录、参数的设置和修改等内容;
f) 应严格控制变更性运维,经过审批后才可改变连接、安装系统组件或调整配置参数,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应同步更新配置信息库;
g) 应严格控制运维工具的使用,经过审批后才可接入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应删除工具中的敏感数据;
h) 应严格控制远程运维的开通,经过审批后才可开通远程运维接口或通道,操作过程中应保留不可更改的审计日志,操作结束后立即关闭接口或通道 ;
i) 应保证所有与外部的连接均得到授权和批准, 应定期检查违反规定无线上网及其他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行为。
7.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提高所有用户的防恶意代码意识,告知对外来计算机或存储设备接入系统前进行恶意代码检查等;
b) 应对恶意代码防范要求做出规定,包括防恶意代码软件的授权使用、恶意代码库升级、恶意代码的定期查杀等;
c) 应定期验证防范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的有效性。
8. 配置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记录和保存基本配置信息,包括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安装的软件组件、软件组件的版本和补丁信息、各个设备或软件组件的配置参数等;
b) 应将基本配置信息改变纳入变更范畴,实施对配置信息改变的控制,并及时更新基本配置信息库。
9. 密码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使用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规定的密码技术和产品。
10. 变更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明确变更需求,变更前根据变更需求制定变更方案,变更方案经过评审、审批后方可实施;
b) 应建立变更的申报和审批控制程序,依据程序控制所有的变更,记录变更实施过程;
c) 应建立中止变更并从失败变更中恢复的程序,明确过程控制方法和人员职责,必要时对恢复过程进行演练。
11. 备份与恢复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
b) 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质、保存期等;
c) 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备份程序和恢复程序等。
12. 安全事件处置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
b) 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明确不同安全事件的报告、处置和响应流程,规定安全事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等;
c) 应在安全事件报告和响应处理过程中,分析和鉴定事件产生的原因,收集证据,记录处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d) 对造成系统中断和造成信息泄漏的重大安全事件应采用不同的处理程序和报告程序。
13. 应急预案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规定统一的应急预案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制定不同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启动预案的条件、应急处理流程、系统恢复流程、事后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b) 应从人力、设备、技术和财务等方面确保应急预案的执行有足够的资源保障;
c) 应定期对系统相关的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并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
d) 应定期对原有的应急预案重新评估,修订完善。
14. 外包运维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确保外包运维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b) 应与选定的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相关的协议,明确约定外包运维的范围、工作内容;
c) 应确保选择的外包运维服务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均具有按照等级保护要求开展安全运维工作的能力,并将能力要求在签订的协议中明确;
d) 应在与外包运维服务商签订的协议中明确所有相关的安全要求。如可能涉及对敏感信息的访问、处理、存储要求,对 IT 基础设施中断服务的应急保障要求等。
3.2. 等保三级 信息系统 网络运营者 的 保护义务
3.2.1. 一般安全保护要求
第二十条【一般安全保护义务】
网络运营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
(一)确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责任人,建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安全管理和技术保护制度,建立人员管理、教育培训、系统安全建设、系统安全运维等制度;
(三)落实机房安全管理、设备和介质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制度,制定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
(四)落实身份识别、防范恶意代码感染传播、防范网络入侵攻击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五)落实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违法犯罪活动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六个月以上可追溯网络违法犯罪的相关网络日志;
(六)落实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
(七)依法收集、使用、处理个人信息,并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损毁、篡改、窃取、丢失和滥用;
(八)落实违法信息发现、阻断、消除等措施,落实防范违法信息大量传播、违法犯罪证据灭失等措施;
(九)落实联网备案和用户真实身份查验等责任;
(十)对网络中发生的案事件,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属地公安机关报告;泄露国家秘密的,应当同时向属地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十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网络安全保护义务。
3.2.2. 特殊安全保护要求
第二十 一条【特殊安全保护义务】
第三级以上网络的运营者除履行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外,还应当履行下列安全保护义务:
(一)确定网络安全管理机构,明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工作职责,对网络变更、网络接入、运维和技术保障单位变更等事项建立逐级审批制度;
(二)制定并落实网络安全总体规划和整体安全防护策略,制定安全建设方案,并经专业技术人员评审通过;
(三)对网络安全管理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落实持证上岗制度;
(四)对为其提供网络设计、建设、运维和技术服务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安全管理;
(五)落实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措施,建设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平台,对网络运行状态、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网络安全案事件等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并与同级公安机关对接;
(六)落实重要网络设备、通信链路、系统的冗余、备份和恢复措施;
(七)建立网络安全等级测评制度,定期开展等级测评,并将测评情况及安全整改措施、整改结果向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报告;
(八)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网络安全保护义务。
3.2.3. 其他安全保护要求
第二十二条【上线检测】
新建的第三级以上网络上线运行前应当委托网络安全等级测评机构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有关标准规范进行等级测评,通过等级测评后方可投入运行。
第二十四条【安全整改】
网络运营者应当对等级测评中发现的安全风险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消除风险隐患。
第二十五条【自查工作】
网络运营者应当每年对本单位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情况和网络安全状况至少开展一次自查,发现安全风险隐患及时整改,并向备案的公安机关报告。
3.2.4. 产品服务采购要求
第二十八条【产品服务采购使用的安全要求】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购、使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的网络产品和服务。
第三级以上网络运营者应当采用与其安全保护等级相适应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对重要部位使用的网络产品,应当委托专业测评机构进行专项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选择符合要求的网络产品;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国家安全审查。
3.2.5. 技术维护要求
第二十九条【技术维护要求】
第三级以上网络应当在境内实施技术维护,不得境外远程技术维护。因业务需要,确需进行境外远程技术维护的,应当进行网络安全评估,并采取风险管控措施。 实施技术维护,应当记录并留存技术维护日志,并在公安机关检查时如实提供。
3.2.6. 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要求
第三十 条【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
第三级以上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安机关报送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报告网络安全事件。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同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报送和报告。
3.2.7. 数据和信息安全保护要求
第三 十一条【数据和信息安全保护】
网络运营者应当建立并落实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采取保护措施,保障数据和信息在收集、存储、传输、使用、提供、销毁过程中的安全;建立异地备份恢复等技术措施,保障重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3.2.8. 应急处置要求
第三十二条【应急处置要求】
第三级以上网络的运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
网络运营者处置网络安全事件应当保护现场,记录并留存相关数据信息,并及时向公安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未经允许或授权,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数据和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双方约定收集、使用和处理数据和个人信息;不得泄露、篡改、损毁其收集的数据和个人信息;不得非授权访问、使用、提供数据和个人信息。
3.2.9. 密码管理要求
第四十七条【非涉密网络密码保护】
非涉密网络应当按照国家密码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使用密码技术、产品和服务。第三级以上网络应当采用密码保护,并使用国家密码管理部门认可的密码技术、产品和服务。
第三级以上网络运营者应在网络规划、建设和运行阶段,按照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委托密码应用安全性测评机构开展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网络通过评估后,方可上线运行,并在投入运行后,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评估。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结果应当报受理备案的公安机关和所在地设区市的密码管理部门备案。
3.3. 需求分析小结
综上所述,本次 某省医院科学院 医院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整改的整体思想是要构建一个集安全技术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服务体系三个体系为一体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集防护、检测、响应、恢复于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从而实现物理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以满足信息系统全方位的安全保护需求。同时,由于安全的动态性,还需要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在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安全策略,改进安全措施,以适应新的安全需求,满足等级保护以及自身安全运维的要求,保证长期、稳定、可靠运行。
4. 解决方案
4.1. 物理 和环境 安全设计
1)在 1号楼机房入口建立人员出入机房记录制度。
2 )在机房设备上粘贴统一的不易除去的明显标记。
3 )对档案室的介质进行分类标识。
4 )对机房按照重要程度和功能划分区域,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装置,在重要区域前设置交付或安装等过渡区域
5 )部署防盗报警系统
6 )部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消防系统
7 )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8 )安装精密空调,能够自动调节机房内的温湿度。
4.2. 网络 和通信 安全设计
1 )将网络划分为骨干 网络 区 、内网服务器区、数据灾备区、安全管理区、外联接入区、终端接入区 。
2 )在 网络 骨干区新 部署 2 台 核心交换机 , 形成双冗余网络。 在内网 服务器区 新 部署 2 台 汇聚交换机 形成 双冗余网络。
3 )在网络 骨干区与内网服务器区 之间增加两台防火墙设备,做到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严格的访问控制。
4 )通过设置有效的防火墙安全策略,做到端口级访问控制,并保证针对应用层 HTTP 、 FTP 、 TELNET 、 SMTP 、 POP3 等协议进行过滤;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按照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
5 )在防火墙设置有效的安全策略,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并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指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的时候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6 )利用网络审计系统,对网络一切访问行为进行记录,日后可按照各种规则进行审计。
7 )在安全 管理区 区增加部署 IT 运维平台,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等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安全风险等进行统一记录、管理、响应。
4.3. 设备和计算 安全设计
增加部署堡垒机,对服务器、数据库采用双因素动态口令认证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增加部署恶意代码防护软件 , 对服务器 、 办公终端和移动终端进行病毒防御 和终端统一管理,一旦发现恶意代码立即清除。
对所有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系统的默认用户名及配置进行修改,补充必要的安全策略和防护。
对所有服务器操作系统均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对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设置访问控制规则,并对管理用户进行权限划分。
对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对重要资源设置敏感标记,并对信息资源的操作进行控制。
对所有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均开启审计功能。
对服务器操作系统应对系统资源配额进行设定,并且安装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
4.4. 应用 和数据 安全设计
1 、 应用安全设计 :
1 ) 设置账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使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2) 通过防火墙设置实现对信息管理系统一个时间段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2 、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设计 :
1 ) 对 Oracle 、 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系统管理数据和重要业务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2) 将磁盘阵列数据每天导出到移动介质中,拿到另一安全场地妥善保管。
增加异地备份。
4.5. 安全策略和管理制度 完善
某省医院科学院 需 按照 “ 统一领导 、 分级管理 ” 的原则, 将 某省医院科学院 信息中心划分三层组织架构:决策层(信息安全领导 小组)、管理层(信息安全工作小组)和执行层(兼职安全管理员),并对各小组成员职责划分清晰、建立小组成员联系方式,以便发生安全事件第一时间应急响应。
我方建议参照 ISO2700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建设,其内容可以完全涵盖等级保护三级管理要求。
4.6. 安全管理机构 和人员机制整改
建立 某省医院科学院 管理框架,在医院内部开展和控制信息安全的管理实施。应该建立有管理领导层参加的管理交流机制,以批准信息安全策略、分配安全责任并协调组织范围的安全策略实施。根据需要,应该建立专家提出信息安全建议的渠道,并供整个医院使用。建立与 某省医院科学院 外部的安全专家的联系,保持与业界的潮流、监视标准和评估方法同步,并在处理安全事故时吸收他们的观点。应该鼓励采用跨学科跨范围的信息安全方法,例如,让管理人员、员工、行政人员、应用程序设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安全人员和专家协同工作,让他们参与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工作。
4.6.1. 建立交流机制
信息安全是一种由安全管理团队所有成员共同承担的业务责任。应该建立一个安全的团队交流机制,确保团队成员可以及时沟通并对安全措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得到管理层的实际支持。交流机制应通过合理的责任分配和有效的资源管理促进组织内部安全。该机制可以作为目前管理机构的一个日常工作。通常,交流机制有以下作用:
审查和核准信息安全策略以及总体责任;
当信息资产暴露受到严重威胁时,监视重大变化;
审查和监控安全事故;
审核加强信息安全的重要活动。
在 某省医院科学院 内部,需要建立一个与组织规模相宜的跨部门交流机制,由组织有关部门的管理代表参与,通过交流机制协调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通常,可以:
● 就整个组织的信息安全的作用和责任达成一致;
● 就信息安全的特定方法和处理过程达成一致,如风险评估、安全分类系统;
● 就整个组织的信息安全活动达成一致并提供支持,例如安全警报程序;
● 确保将安全作为制定信息计划的一个部分;
● 对控制措施是否完善进行评估,并协调新系统或新服务的特定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 审查信息安全事故;
● 在整个组织中增加对信息安全工作支持的力度。
4.6.2. 人员安全管理
1 、 人事招聘安全管理
检查申请人的简历(是否完整及准确);
确认所提交的学历及职业资格;
独立的身份检查。
如果某岗位(第一次职位分派或升职)需要某人进行信息的处理,特别是要处理敏感信息(如财务信息或特别的机要信息等),相关部门应检查这名员工的信誉。至于具有授权权限的员工,应采取定期检查机制。
合约及临时人员也要经过同样的过滤过程。当这些员工是由非本单位的人事公司提供,应与人事公司签署相关合同,指明人事公司对人员的过滤职责,以及如果过滤不完整或结果有可疑时所要进行的告知流程。
2、 管理层应该评估新的和没有经验的员工访问敏感系统所需的授权,是否需要监督。
1. 保密协议
保密协议是用来告知信息是机密的或秘密的。员工应签署这样的协议,作为进入机构的雇佣协议的条款。
对于第三方用户,应在允许对方进入信息处理区前签订保密协议。
保密协议应在更改雇佣条款或合同时检查,特别是当员工快要离开机构或合同快到期时。
2. 用工条款
用工条款应说明员工信息安全的责任。如适当,这些责任应在任职期满后连续性一段时间,还应包括员工如果不领会安全要求所要采取的行动。
员工的法律责任及权利,例如关于版权法律或数据保护条例,应说明清楚及包括在用工协议的条款中,也应包括网络数据的分类及管理的责任。
4.6.3. 职位与职责设置
应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信息安全工作的最高权力机构,全面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 并依托现有的组织架构,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在维护和保障单位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流程,保障系统安全。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最高机构是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主任建议由单位负责人担任,他可授权信息安全委员会的某位成员代理其行使信息安全管理的日常活动,作为执行副主任,委员会成员建议包括部门层面各位领导。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职责 主要包括:
1. 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职责如下:
● 决策单位信息安全整体发展规划;
● 审批和下发单位信息安全制度;
● 对各单位信息安全进行监督、质询、评价;
● 对各单位以及员工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表现做出奖励或处罚决定;
● 审查并监督信息安全事件的评定和处置;
● 对外部侵权行为采取维权措施;
● 其它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相关的决策权力。
2. 信息管理部门职责
单位指定信息管理部门为信息安全日常活动的执行机构,负责单位信息安全的日常维护管理和审计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 制定单位信息安全整体发展规划和建议方案;
● 制定、修改单位信息安全制度;
●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流程;
● 组织、推动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协调各单位以及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 组织实施日常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 评定信息安全事件,协助进行技术处理,并将事件处理结果及时上报;
● 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培训和教育;
● 单位高层领导授予的其它工作内容。
4.6.4. 人事日常培训、考核
日常需要对人员进行考核及安全教育、培训并做相关记录;
需要培训以下内容:
1. 员工 意识
员工 意识教育以全体 员工 为对象。组织需要确定形成组织文化的最好方法,因而反馈机制对教育程序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员工 意识教育应在内部培训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帮助和协助下建立和开展。另外,针对法规遵从和审计,应安置正式的机制以追踪员工都参加了什么教育培训。
2. 技术教育
员工 意识教育被设计用于向 员工 传递信息,而技术教育以负责安全或特定系统管理职责的员工为对象。目的是增加员工的知识水平以使他们为组织提供更安全的系统和日常过程。
● 安全事故报告培训
应该建立一套正式的报告安全事故的步骤以及一套安全事故的响应步骤,后者应规定在收到安全事故报告后,应该采取的行动。所有组织成员都应该了解报告安全事故的程序步骤,并根据要求,尽快报告安全事故。应该建立适当的反馈渠道,以保证安全事故处理完毕后,报告人能知道该事件的处理结果。在进行用户警报培训时,可以将这些事件作为示例,向用户讲解可能发生什么事件、如何对这些事件进行处理以及今后如何避免这类事件发生。
● 安全漏洞报告培训
应该要求信息服务用户在发现或怀疑系统或服务出现安全漏洞或受到威胁时,立即进行记录并汇报。他们应该将这些事件尽快报告给管理层,或直接报告给服务提供商。应该告诉用户,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试图证明一个可疑安全漏洞。这也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这是因为在您测试某个漏洞时,很可能会导致对系统的错误使用。
● 软件故障报告培训
应建立报告软件故障的程序步骤。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 将问题的征兆和屏幕上显示的消息记录下来。
⏹ 应将该计算机隔离,如果可能,停止使用该计算机。立刻向合适的联系人报警。如果要检修设备,在重新接通该设备的电源前,应将其从公司的网络中断开。不要将磁盘拿到其它计算机上使用。
⏹ 立刻将问题报告给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除非得到授权,用户不要试图删除可疑的软件。应由经过培训富有经验员工执行恢复工作。
● 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应该采用一种机制,将事故和故障的类型、规模和损失进行量化和监控。用这些信息来确定重复发生的或影响很大的事故或故障。这需要使用功能更强的或其它的控制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损失,或在修订安全策略的过程中,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 纪律检查程序培训
应该建立正式的处分流程,处罚那些违反组织安全策略和规定的员工。对那些无视安全工作步骤的员工来说,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威慑。另外,如果怀疑某些员工有严重或长期违反组织安全的行为,这一方法能保证对他们的处罚是正确和公平的。
3. 持续 教育
教育也是一个持续过程。一次课或训练可向 员工 提供信息,但为了更安全的组织,安全管理过程必须成为 员工 的自觉行动。可通过海报、通讯文章、邮件提醒和小册子等形式向员工持续提供安全信息。这些机制有助于提醒员工注意问题并意识到每个员工都是组织信息安全管理的关键成员。
组织所有 员工 以及相关的第三方用户应该就组织策略和程序接受适当的培训并定期了解最新变化。这包括安全要求、法律责任和业务控制措施方面的内容,以及如何使用信息处理设备方面的培训,如登录的步骤、软件包的使用方法等等。当然在此之前,必须授予其访问信息或服务的权限。
4.7. 安全 运维 管理 整改
4.7.1. 软件管理
软件管理的范围包括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安全软件、工具软件的采购、安装、使用、更新、维护、防病毒的管理。
● 软件的采购、安装和测试
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库、安全软件、工具软件必须是正式版本,严禁使用测试版和盗版软件。重要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必须在安全管理员的监督之下进行安装。软件安装后,须使用可靠检测软件或手段进行安全性测试,了解其脆弱性,并根据脆弱性程度采取措施,使风险降至最小。
● 软件的登记和保管
软件安装后,原件(盘)应进行登记造册,并由专人保管。软件更新后,软件的新旧版本均应登记造册,并由专人保管,旧版本的销毁应受严格控制。
● 软件的使用和维护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安全软件应由专人负责,系统及系统安全管理员应由政治素质可靠、工作及业务责任心强的人担任,负责对系统和管理的维护,必须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严格的工作记录,系统工作异常或发生与安全有关的事件时,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必须报主管安全部门备案。定期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它相关软件进行稽核审计,分析与安全有关的事件,堵塞安全漏洞。软件更新后,须重新审查系统安全状态,必要时对安全策略进行调整。
● 应用软件开发管理
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必须根据信息密级和安全等级,同步进行相应的安全设计,并制定各阶段安全目标,按目标进行管理和实施。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必须有安全管理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其主要任务是:对系统方案与开发进行安全审查和监督,负责系统安全设计和实施。开发环境和现场必须与办公环境和工作现场分开,软件设计方案、数据结构、安全管理、操作监控手段、数据加密形式、原代码等,只能在有关开发人员及有关管理机构中流动,严禁散失或外泄。应用软件开发必须符合软件工程规范 ,。
● 软件的防病毒管理
计算机必须安装经国家认可的防、杀病毒软件产品。内部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计算机系统的杀灭病毒的工作。不得使用未经批准和检测的外来软件或磁盘、光盘,不允许在计算机上玩游戏。发现病毒后立即使用消灭杀灭病毒工具进行检测和灭毒,如不能完全消灭病毒时,立即上报并暂停工作。对于染毒次数、杀毒次数、杀毒后果进行详细记录,不得隐瞒不报。
4.7.2. 设备管理
对设备的全方位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条件。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储存管理等几个方面。
● 设备选型
信息系统采取有关信息安全技术措施和采购装备相应的安全设备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主流设备厂商
2) 设备厂商稳定性
3) 设备厂商本地化服务能力
4) 设备先进性
5) 设备性价比的合理性
6) 设备易维护性与稳定性
7) 与现有环境及设备的兼容性
● 设备检测
信息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必须是经过测评认证的合格产品,新选的设备应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数据处理设备的安全》,《电动办公机器的安全》中规定的要求,其电磁辐射强度、可靠性及兼容性也应符合安全管理等级要求。
● 设备购置安装
设备符合系统选型要求并获得批准后,方可购置。凡购回的设备均应在测试环境下经过连续72小时以上的单机运行测试和联机48小时的应用系统兼容性运行测试。通过上述测试后,设备才能进入试运行阶段。试运行时间的长短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通过试运行的设备,才能投入生产系统,正式运行。
● 设备登记
对所有设备均应建立项目齐全、管理严格的购置、移交、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登记制度,并认真做好登记及检查工作,保证设备管理工作正规化。
● 设备使用管理
每台(套)设备的使用均应制定专人负责并建立详细的运行日志。由设备责任人负责设备的使用登记,登记内容应包括运行起止时间、累计运行时数及运行状况等。由责任人负责进行设备的日常清洗及定期保养维护,做好维护记录,保证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责任人应立即如实填写故障报告,通知有关人员处理。设备责任人应保证设备在其出厂标称的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电压、电磁干扰、粉尘度等)下工作。
● 设备仓储管理
设备责任人应保证各台(套)设备在出厂标称的环境下(如温度、湿度、电压、电磁干扰、粉尘度等)储存。设备应有进出库领用和报废登记。必须定期对储存设备进行清洁、核查及通电检测。安全产品及保密设备应单独储存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4.7.3. 备份管理
备份系统管理员对服务器的所有数据做到每个季度完整备份一次,每周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进行完全备份一次,每天对服务器上的重要数据增量备份一次,并由信息中心安全管理员进行审核。
系统数据遇到灾难性恢复时,备份系统管理员必须做好数据恢复策略,经审批同意后,在安全员监督下进行数据恢复工作。
4.7.4. 技术文档管理
技术文档是指对系统设计研制、开发、运行、维护中所有技术问题的文字描述,它反映了系统的构造原理,表示了系统的实现方法,为系统维护、修改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技术文档记录了系统各阶段的技术信息。技术文档为管理人员、开发人员、操作人员、用户之间的技术交流提供了交互的媒体。
借阅、复制技术文档要履行相应的手续,包括申请、审批、登记、归档等必要环节,并明确各环节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对秘密级以上的重要技术文档应考虑双份以上的备份,并存放于异地。对报废的技术文档,要有严格的销毁、监视销毁的措施。各级安全管理机构应制定技术文档的管理制度,应明确执行管理制度的责任人。
4.7.5. 系统运维管理
1 、对存储介质进行归档和查询管理并有登记记录;
2、对设备带离进行审批,并有记录;
3、对恶意代码日常进行扫描,并记录。
4、对设备保管有记录。
4.8. 残余风险分析与控制
残余风险及处理对策表
序号
残留风险
处理策略
1
无法准确检测到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
目前通过加强应用系统的认证、容错性以及网络传输过程行为监控尽可能保证鉴 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将来可以对现有应用 系统进行安全改造。
2
没有措施准确保证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
通过加强软件的存储信息合规检查、比对来提高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https://blog.51cto.com/u_15350657/471386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