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不下山 发表于 2021-6-24 09:59:16

python 列表的实现探析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python中的容器对象真的不多,平常我们会很心安理得的根据需求来使用对应的容器,不定长数据用 list,想去重用 set,想快速进行匹配用 dict,字符处理用 str,可为何能实现这个效果呢?比如我们用 list的时候,知道这玩意可以随意存储各种格式,存整型、浮点、字符串、甚至还可以嵌套 list等其他容器,这底层的原理到底是用数组实现的,还是用链表?比如我们的字典,底层是用数组还是其他?如果是其他如哈希表,那又怎么实现输入数据的顺序排列?这次不妨一层层剖析,推演一番。贪多嚼不烂,本次就先对 list进行分析

简述

  这个名字很容易和其它语言(C++、Java等)标准库中的链表混淆,不过事实上在 CPython的列表根本不是列表(这话有点绕,可能换成英文理解起来容易些:python中的list不是我们所学习的list),在CPython中,列表被实现为长度可变的数组。
  从细节上看,Python中的列表是由对其它对象的引用组成的连续数组,指向这个数组的指针及其长度被保存在一个列表头结构中。这意味着,每次添加或删除一个元素时,由引用组成的数组需要该标大小(重新分配)。在实现过程中,Python在创建这些数组时采用了指数分配的方式,其结果导致每次操作不都需要改变数组的大小,但是也因为这个原因添加或取出元素的平均复杂度较低。
  这个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在普通链表上“代价很小”的其它一些操作在Python中计算复杂度相对过高。

[*]利用 list.insert(i,item) 方法在任意位置插入一个元素——复杂度O(N)
[*]利用 list.pop(i) 或 list.remove(value) 删除一个元素——复杂度O(N)

源码解析

  让我们先看下list实现的源码,源汁源味,细细品评。我们先发现list多重继承自 MutableSequence 和 Generic。之后我们可以读到,list的相关内嵌函数的实现,如append、pop、extend、insert等其实都是通过继承来实现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去找一下 MutableSequence 和 Generic这两个类的实现底层,也只有解答了这两个类之后,我们才能回答为何list可以实现动态添加数据,而且删除和插入的复杂度还不是那么优秀。
class list(MutableSequence, Generic):
    @overload
    def __init__(self) -> None: ...
    @overload
    def __init__(self, iterable: Iterable) -> None: ...
    if sys.version_info >= (3,):
      def clear(self) -> None: ...
      def copy(self) -> List: ...
    def append(self, object: _T) -> None: ...
    def extend(self, iterable: Iterable) -> None: ...
    def pop(self, index: int = ...) -> _T: ...
    def index(self, object: _T, start: int = ..., stop: int = ...) -> int: ...
    def count(self, object: _T) -> int: ...
    def insert(self, index: int, object: _T) -> None: ...
    def remove(self, object: _T) -> None: ...
    def reverse(self) -> None: ...
    if sys.version_info >= (3,):
      def sort(self, *, key: Optional, Any]] = ..., reverse: bool = ...) -> None: ...
    else:
      def sort(self, cmp: Callable[, Any] = ..., key: Callable[, Any] = ..., reverse: bool = ...) -> None: ...

    def __len__(self) -> int: ...
    def __iter__(self) -> Iterator: ...
    def __str__(self) -> str: ...
    __hash__: None# type: ignore
    @overload
    def __getitem__(self, i: int) -> _T: ...
    @overload
    def __getitem__(self, s: slice) -> List: ...
    @overload
    def __setitem__(self, i: int, o: _T) -> None: ...
    @overload
    def __setitem__(self, s: slice, o: Iterable) -> None: ...
    def __delitem__(self, i: Union) -> None: ...
    if sys.version_info < (3,):
      def __getslice__(self, start: int, stop: int) -> List: ...
      def __setslice__(self, start: int, stop: int, o: Sequence) -> None: ...
      def __delslice__(self, start: int, stop: int) -> None: ...
    def __add__(self, x: List) -> List: ...
    def __iadd__(self: _S, x: Iterable) -> _S: ...
    def __mul__(self, n: int) -> List: ...
    def __rmul__(self, n: int) -> List: ...
    if sys.version_info >= (3,):
      def __imul__(self: _S, n: int) -> _S: ...
    def __contains__(self, o: object) -> bool: ...
    def __reversed__(self) -> Iterator: ...
    def __gt__(self, x: List) -> bool: ...
    def __ge__(self, x: List) -> bool: ...
    def __lt__(self, x: List) -> bool: ...
    def __le__(self, x: List) -> bool: ...
MutableSequence

  这个类其实是来自于 collections.abc.MutableSequence,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抽象基础类里面的可变序列的方法。
  Python的序列有两种,可变序列和不可变序列并为其提供了两个基类 Sequence和 MutableSequence,这两个基类存在于内置模块 collections.abc中,与其他常见的类如 int、 list等不同,这两个基类都是抽象基类。这里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抽象基类,什么是抽象基类呢?
  对于抽象基类,目前可以不用关注太多,只需知道抽象基类是指不能实例化产生实例对象的类,后面有机会我们再专门来讨论抽象基类。
Sequence和 MutableSequence是两个抽象基类,因此这两个类都是不能实例化产生实例对象,那要 Sequence和 MutableSequence两个抽象基类还有什么作用呢?  其实抽象基类的作用并不是实例化产生实例对象的,它的作用更多的像是定义一种规则,或者官方的说法叫做协议,这样以后我们希望创建这种类型的对象时,要求遵循这种规则或者协议。现在我们需要了解序列类型都有哪些协议,这需要学习abc模块中的 Sequence和 MutableSequence两个类。
  Sequence和MutableSequence两个类的继承关系如下:


  是否是通过链表结构实现的呢? 毕竟链表支持动态的调整,借助于指针可以引用不同类型的数据,比如下面的图示中的链表结构。但是这样的话使用下标索引数据的时候,需要依赖于遍历的方式查找,O(n)的时间复杂度访问效率实在是太低。
  不过对于链表的使用,系统开销也较大,毕竟每个数据项除了维护本地数据指针外,还要维护一个 next指针,因此还要额外分配8字节数据,同时链表分散性使其无法像数组一样利用CPU的缓存来高效的执行数据读写。


  实现的细节可以从其Python的源码中找到, 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
    PyObject_VAR_HEAD
    PyObject **ob_item;
    Py_ssize_t allocated;
} PyListObject;  内部list的实现的是一个C结构体,该结构体中的 ob_item是一个指针数组,存储了所有对象的指针数据, allocated是已分配内存的数量,PyObject_VAR_HEAD是一个宏扩展包含了更多扩展属性用于管理数组,比如引用计数以及数组大小等内容。

动态数组

  既然是一个动态数组,则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进行容量的管理,大部分的程序语言对于此类结构使用动态调整策略,也就是当存储容量达到一定阈值的时候,扩展容量,当存储容量低于一定的阈值的时候,缩减容量。道理很简单,不过实施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什么时候扩容,扩多少,什么时候执行回收,每次又要回收多少空闲容量,这些都是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明确的问题。
  对于Python中list的动态调整规则程序中定义如下:当追加数据容量已满的时候,通过下面的方式计算再次分配的空间大小,创建新的数组,并将所有数据复制到新的数组中。这是一种相对数据增速较慢的策略,回收的时候则当容量空闲一半的时候执行策略,获取新的缩减后容量大小。其实这个方式就很像TCP的滑动窗口的机制
new_allocated = (newsize >> 3) + (newsize < 9 ? 3 : 6);

new_allocated += newsize
//0, 4, 8, 16, 25, 35, 46, 58, 72, 88, …  假如我们使用一种最简单的策略:超出容量加倍,低于一半容量减倍。这种策略会有什么问题呢?设想一下当我们在容量已满的时候进行一次插入,随即删除该元素,交替执行多次,那数组数据岂不是会不断的被整体复制和回收,已经无性能可言了。

append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list数据结构的几个常见操作。首先是在list上执行append的操作, 该函数将元素添加到list的尾部。注意这里是指针数据被追加到尾部,而不是实际元素。
test = list()
test.append("hello yerik")  向列表添加字符串:test.append("hello yerik") 时发生了什么?实际上是调用了底层的 C 函数 app1()。
arguments: list object, new element
returns: 0 if OK, -1 if not
app1:
    n = size of list
    call list_resize() to resize the list to size n+1 = 0 + 1 = 1
    list = list = new element
    return 0  对于一个空的list,此时数组的大小为0,为了能够插入元素,我们需要对数组进行扩容,按照上面的计算公式进行调整大小。比如这时候只有一个元素,那么newsize = 1, 计算的new\_allocated = 3 + 1 = 4 , 成功插入元素后,直到插入第五元素之前我们都不需要重新分配新的空间,从而避免频繁调用 list_resize() 函数,提升程序性能。


insert

  在列表偏移量 2 的位置插入新元素,整数 5:test.insert(1,2.33333333),内部调用ins1() 函数。
arguments: list object, where, new element
returns: 0 if OK, -1 if not
ins1:
    resize list to size n+1 = 5 -> 4 more slots will be allocated
    starting at the last element up to the offset where, right shift each element
    set new element at offset where
    return 0  python实现的insert函数接收两个参数,第一个是指定插入的位置,第二个为元素对象。中间插入会导致该位置后面的元素进行移位操作,由于是存储的指针因此实际的元素不需要进行位移,只需要位移其指针即可。
>>> test.insert(2,2.33333333)
>>> test
['hello yerik', 520, 2.33333333, {}, [], 'abc']
  

  pop的操作也是需要进行检查缩小,因此也是导致复杂度为O(n)

Remove

  remove函数会指定删除的元素,而该元素可以在列表中的任意位置。因此每次执行remove都必须先依次遍历数据项,进行匹配,直到找到对应的元素位置。执行删除可能会导致部分元素的迁移。Remove操作的整体时间复杂度为O(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python 列表的实现探析